沈建光:經濟内循環,如何緩解四大結構性失衡

观点网

2020-07-31 13:52

  • 随着疫情後快速反彈結束,經濟可持續復蘇需要重視四大結構性失衡,即需求恢復慢于生産、三産恢復慢于二産、中小企業恢復弱于大型企業,以及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

    沈建光 疫情助推逆全球化,存在四大失衡。需求恢復慢于生産,三産恢復慢于二産,中小企業恢復弱于大型企業,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如何應對?

    疫情之下中國經濟體現較強韌性。二季度GDP增速重新回正至3.2%。根據IMF、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GDP将下滑至-5%,中國經濟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然而,疫情助推逆全球化,随着疫情後快速反彈結束,經濟可持續復蘇需要重視四大結構性失衡,即需求恢復慢于生産、三産恢復慢于二産、中小企業恢復弱于大型企業,以及實體與金融冷熱不均。下一步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應對,緩解四大失衡是助力中國經濟内循環的關鍵。

    四大結構性失衡制約經濟復蘇

    一是供需的不平衡,即生産恢復快于需求。6月,生産端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4.8%,接近疫情之前的水平;而需求端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只有-1.8%,仍舊處于負增長區間。

    外需方面,盡管二季度出口韌性盡顯,但除了防疫用品、在線設備等品類出口大增外,其余主要商品均有明顯回落,未來産業鍊轉移仍是潛在風險。在此情況下,内需更是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以居民消費為代表的需求端需要盡快破局。

    二是行業的不平衡,即工業恢復快于服務業。二季度,第二産業GDP增速大幅反彈14.3個百分點至4.7%;而第三産業僅回升7.1個百分點至1.9%,部分服務業(如住宿餐飲、租賃與商務服務業)還處在深度負區間。

    從月度數據看,6月服務業生産指數當月同比2.3%、1-6月累計同比-6.1%,恢復速度顯著滞後于工業生産。随着服務業在經濟、就業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這一失衡也将對經濟復蘇形成拖累。

    三是企業的不平衡,即大型企業恢復快于中小企業。6月限額以下企業社零增速為-1.4%,連續四個月低于限額以上企業,表明新冠疫情對于中小零售企業造成了更為明顯的負面沖擊。

    此外,制造業PMI也顯示,小型企業景氣度趨于回落,與大型企業表現顯著分化。而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企業貢獻了我國60%以上的GDP和80%以上的城鎮就業,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全力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是重中之重。

    四是實體與金融的不平衡,即實體經濟下滑、金融體繫擴張。疫情爆發後,實體經濟遭受嚴重沖擊,一季度GDP下滑6.8%。面對這一局面,政策當局果斷應對,引導金融體繫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6月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和社融存量同比分别升至13.2%和12.8%,自2月以來大幅走高;上半年金融業GDP增速為6.6%,較整體高出8.2個百分點。近期火爆的A股市場也反映出,雖然經濟逐步改善,但在實體回報率仍然低迷的情況下,流動性存在“脫實向虛”的傾向,這也放大了實體與金融的失衡。

    打造經濟内循環更需結構性改革

    在疫情反復不斷、外部形勢惡化的背景下,疊加四大結構性矛盾的掣肘,中國經濟的復蘇前景面臨不确定性。如果政策能夠針對上述結構性失衡問題對症下藥,将有利于發揮國内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荣國内經濟、暢通國内大循環為我國經濟復蘇增添動力。

    首先,出台政策扶持措施以穩住目前的消費回暖勢頭,加大對消費薄弱地區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通過增加轉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發放消費券、現金券等多種方式,提高特定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續可選消費難能可貴的回升态勢,同時推動服務消費盡快回到正軌。

    其次,随着“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發揮民營經濟就業“穩定器”作用尤為重要。對此,應持續加強對民營中小企業的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緩解企業經營和資金鍊壓力。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金融繫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就是支持金融直達實體經濟、落實服務小微企業的重要舉措。

    再次,鑒于疫情對不同類型、不同行業民營企業經營和償債的沖擊存在差異,應考慮根據具體情況将延長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到位,對前期經營狀況較好而受疫情沖擊較大的企業給予更多傾斜;同時,推動銀行機構補充資本,利用好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滿足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

    最後,更加注重貨币金融政策與财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一是貨币政策要穩定市場流動性、盡快推動降成本;二是金融信貸政策在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特殊時期不抽貸、斷貸、壓貸,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的同時,也應前瞻性做好撥備和不良貸款處置的政策儲備;三是财政政策在企業減負的同時,需要重視加大對于政策性融資擔保、金融風險處置等方面的投入,為銀行不良率上升提供必要緩沖,避免風險積聚。

    除此之外,近年來結構性改革一直是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通過緩解結構性矛盾,發揮内需潛力,釋放潛在動能,實現更加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比如,推進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創新生産要素供給;釋放民營經濟活力,推動教育和科技體制的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農村土地市場改革,釋放要素市場化改革紅利。

    (本文首發于FT中文網)

    沈建光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姜傳钺 京東數科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