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中美貿易數據“倒挂”的背後

观点网

2021-02-07 14:48

  • “倒挂”背後原因是什麼?筆者認為,中國出口高估的可能性不大,反而美方進口數據統計低估可能性更大。

    沈建光 2020年中國出口在疫情沖擊下表現超預期,對美出口更呈現出大幅增長态勢。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20年三、四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速分别達到17.6%和34.3%,美國占中國出口份額從2019年的16.7%升至2020年的17.5%。

    然而,相對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高增長,美國口徑的自華進口卻表現平平。從增速看,2020年三季度美國自華進口零增長,四季度的10月、11月即便分别提升至11.5%和23.1%,也依舊遠低于中國口徑(見圖1)。從金額看,美國口徑自華進口高于中國口徑對美出口的局面也首次被打破,出現“倒挂”。數據異常的背後,是技術偏誤還是另有他由?以下是筆者的分析。 

    圖1 中國口徑對美出口增速遠高于美國口徑自華進口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USITC,京東科技 

    貿易統計數據偏誤探究

    基于統計口徑的不同,中美貿易數據長期存在差異。從以往經驗看,美國海關報告自華進口規模往往高于中國海關報告的對美出口規模,一般有如下幾個因素:一是價格口徑差異。一般進口國統計的是到岸價(CIF),出口國統計的是離岸價(FOB),前者比後者多出成本費、保費和運費,約占貨值的4%—5%。二是轉口貿易統計方式存在差異。如中國内地借道香港出口給美國的貿易,在國内統計中記為中國内地對香港出口,但在美國統計中則追溯到自中國内地進口。三是企業可能虛報出口,以隐蔽轉移資本或騙取出口退稅。四是長途貨運造成的時間差以及使用匯率的不同,這種情況也會導致中美口徑差異,但理論上不會造成繫統性扭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3月以來,上述關繫發生了逆轉:中國口徑的數據連續8個月高于美國口徑,為歷史上首次(見圖2)。反常背後,中美統計何處出現了偏誤? 

    圖2 美國口徑自華進口一直高于中國口徑對美出口,但2020年這一關繫翻轉

    資料來源:CEIC,海關總署,USITC,京東科技

    首先,在筆者看來,中國出口高估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2020年中國國内經濟在全球範圍内一枝獨秀,國内與海外利差加大,資金流入中國的态勢明顯,通過出口繞道資本流出的動機下降。另一方面,倘若中國企業有動機高報出口,則結果會導致中國對多個主要貿易夥伴出口的共同上升,而非單獨體現在對美國出口高估;但實際上,2020年中國對德國、法國、加拿大、東盟等地的出口均未出現類似貿易數據“倒挂”現象。

    其次,基于以下幾個層面的數據矛盾,美方進口數據統計低估的可能性更大。

    一是2020年美國商品供需缺口擴大,但進口數據並未出現顯著上升。一般而言,消費需求由國内生産和進口來滿足,當國内生産落後于需求時,往往依靠進口來填補,故進口被視為調節供需不平衡的“穩定器”。歷史上,美國商品零售增速大多位于消費品生産指數和進口增速之間。2020年疫情暴發後,美國消費品生産受到限制,但商品零售在強有力的需求側刺激下迅速回到0以上,導致供需缺口擴大。例如10月美國消費品生産同比下降0.6%,商品零售同比增長8.5%。然而,美國同期的進口增速卻不足1.9%。顯然,如果進口沒有大幅增加,商品零售的高增長就失去了支撐(見圖3)。 

    圖3 數據上看,疫情期間美國進口無法填補供需缺口      

    資料來源:CEIC,海關總署,USITC,京東科技

    二是中國占全球各國進口份額普遍上升,唯獨占美國的進口份額變化甚微。2020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二季度經濟便已回到正增長;與此同時,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造成海外大部分經濟體産能下降——世貿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下降10%左右。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從近年均值的14%快速提升至17%以上;但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供給明顯受損的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占比卻幾乎維持在18.2%不變(見圖4)。從品類上看,除與疫情防控有關的織物、塑料制品、計算機外,中國商品占美國的進口份額幾乎全線下降。

    圖4 除美國外,其他主要經濟體從中國進口的比例均較2019年上升

    資料來源:CEIC,京東科技

    三是美國自中國進口增速遠低于其自東南亞的進口。中國和東南亞受疫情影響程度較低,是疫情下全球主要的出口供應方。然而,2020年三季度美國自東盟六國(從東盟十國中剔除文萊、緬甸、柬埔寨、老撾四個經濟體量極小、數據更新滞後的國家)的進口同比增長14.1%,自中國的進口則同比零增長(見圖5)。從出口一方的數據看,三季度東盟六國對美出口增長23.2%,中國對美出口增長逾20%。

    圖 5 美國自東盟進口一枝獨秀

    資料來源:USITC,京東科技

    關稅、疫情或導致美國進口低報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數據倒挂的背後,美方自華進口數據存在低估的可能:在美國對華高額關稅和疫情下供需缺口的雙重作用下,美國企業為控制成本而低報進口貨值,或是中美數據倒挂的主要原因。

    首先,高額加征關稅使企業避稅動機上升。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給進口商造成兩難:一方面10%至25%不等的關稅使其利潤受到擠壓,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短時間難以解決。在此背景下,進口企業或是吸收關稅,自行消化或與中國出口企業分攤成本,再試圖通過漲價将成本轉移給消費者;或是規避關稅,如低報進口額或借道越南等第三國轉運。Cavallo等(2019)基于微觀數據的實證分析顯示,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幾乎全部傳導至美國進口商,而由于受關稅影響商品在美售價漲跌不一,部分行業轉嫁成本困難,促使進口商通過低報進口來節省成本。

    其次,疫情暴發後,美國對華進口依賴度進一步上升。2020年年初,中美簽訂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暫緩了3000億美元B清單的關稅;疫情暴發後,美國又通過“排除清單”,豁免了防疫物資等部分商品的關稅。除此以外,2020年美國對華關稅的加征仍然廣泛存在。但在疫情之下,美國對中國的進口愈發依賴,這從2020年二季度的防疫物資、計算機,到三、四季度的家電、家具等商品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在此背景下,貿易商規避高昂關稅的需求有增無減,再加上第三國轉運又遭到美、越等國的趨嚴監管,進口低報貨值的現象更加普遍。

    筆者運用海關HS4位編碼分析美國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品類後發現,不同商品的中美口徑差異程度明顯不同(見圖6)。其中,標準化程度高、産業鍊全球化、關稅負擔較小的商品,統計偏誤也相對較小,如計算機和手機;而倒挂比較嚴重的則大體是産業鍊不復雜、被加征關稅或在疫情影響下美國進口需求大幅上升的商品,特别是家具、體育休閑設備。值得注意的是,從家具(大部分子品類包含在美國2000億美元清單中,2018年四季度已被加征關稅)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在2018—2019年,加征關稅似乎已經對雙邊口徑的差異産生了影響,2020年疫情造成的供給沖擊則将這種影響進一步放大。

    圖6 部分HS4品類的中美口徑差異變化

    資料來源:USITC,海關總署,京東數字科技

    經貿仍是未來中美關繫的“壓艙石”

    如上所述,中美貿易數據“倒挂”實則反映了中美經貿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繫。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無疑對中美雙邊貿易産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2019年中國對美出口一度下跌兩位數,關稅稅率越高則跌幅越大,美國在官方統計上滑落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極端策略“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由于美國需求高度依賴中國供給,美國企業亦受到關稅的沖擊,以至于企業選擇規避關稅而不是對華脫鈎。

    這也充分說明,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作用難以替代。自2015年以來,要素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外部環境惡化等因素使得以産業鍊外遷為主的“去中國化”的呼聲不絕于耳。然而,得益于配套優勢、效率優勢和全産業鍊優勢,中國的産業外遷速度較為有限,反而逆勢獲得外資加大投入。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21年1月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2020年疫情沖擊下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同比下降42%,但中國吸引FDI反而同比增長了4%,殊為不易。

    展望未來,中美經貿關繫的“壓艙石”作用将繼續凸顯。正如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美經貿關繫将逐步轉為競争+合作》中指出的,考慮到中美兩國經濟體量、經濟結構以及相對優勢等因素,中美貿易的密切合作格局中短期難以改變。當然,美國對華施壓的領域将從經貿轉向科技、價值觀、産業鍊和區域安全等領域,兩國博弈不會、也不可能消失。但至少,中美經貿領域沖突很難再有升級的可能。堅韌的經貿關繫也有望繼續發揮中美關繫“穩定器”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博弈陷入惡性對抗。

    沈建光 京東科技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