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記 | 行攝湘西·歷史文化名鎮浦市

观点网

2020-06-16 00:44

  • 浦市因其文化底蘊深厚、商貿繁荣而位居“湘西四大名鎮”之首(另外三個是龍山里耶鎮、花垣茶峒鎮和永順芙蓉鎮)。

    蔡穗聲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縣東南部的浦市鎮位于沅江中遊,沿江而下可達常德、武漢等城市及長江中下遊地區。

    浦市作為水陸要津,歷來是兵家必争之戰略要地。

    自隋代開始設鎮,浦市就是重要的駐軍屯糧基地,並開始沿河碼頭和繞城周邊修築城牆。浦市在南宋中期作為軍隊集聚地正式确立軍事機構;明清之際,更成為重要的軍事戰備要點。

    城牆拱衛着一個因軍事而立的古鎮,在沅江河畔矗立千年。

    水陸交通的便利,使浦市成為隋唐以來大西南物資集散的重要商埠。大碼頭晝夜迎送客商南來北往,見證了“日出千根桅,日落萬盞燈”的繁華景象。

    浦市是因商業而興盛的千年古鎮。

    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6)至民國時期是鋪市的繁荣時代,商業街道太平街和中正街上人頭攢動,熙來攘往。

    許多人遠道而來實現發财夢。當地流傳俗語: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浦市當老闆。

    商業老街商鋪林立,攤販雲集。

    錢莊唐姓老闆祖籍山西,明朝初年來浦市經商開設錢莊從而成為富豪。

    镖局主人姓李,世代習武,明末清初從山東遷來。浦市商家大戶遠道運輸貨物多請李家押運,镖局名震江南,發展到多支镖隊。

    呼朋喚友、品茶閑聊、哼唱高腔,或是交流信息、讨論買賣,人們喜歡上茶館。

    服務行業的興旺,印證了商品經濟的發達。鼎盛時期,在這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古鎮里,有三條商貿街、六座古戲樓、七座錢莊、十三省會館、二十多個貨運碼頭、四十多條巷弄、五十多間封火牆窨子屋、五十多家茶館,九十多個作坊,享有“小南京”之美譽。

    浦市的建築格局多為前店後宅,深宅大院不動聲息地隐藏在店鋪後面或僻靜小巷里。

    浦市古建築為明清時期窨(yìn)子屋建築。“窨”如其字形,有窖藏之意。窨子屋方方正正,外圍以馬頭式封火牆環繞,有防盜匪和防火患雙重功能,是湘黔贛地區的特色傳統建築,從四合院演變而來。

    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的吉家大院坐北朝南,總體布局平面呈長方形,是臨街三進兩層式窨子屋院落,右側是花園。

    中軸線上依次有四開間店面、門庭、大門、過廳、正廳及後庭。

    店面後的門庭與石磚大門。

    門罩上方是瓦檐,兩側外牆上有銅制雕花,彰顯恢弘大氣。

    門梁上是石雕門額,刻有“香山溢慶”四字。

    里面是木結構房舍,居住冬暖夏涼。

    過廳。可見穿鬥式木結構。

    屋頂從四面向中心傾斜,俗稱“四水歸堂”,有收集雨水的功效,寓意聚氣斂财。中心形成吸納陽光和空氣的方形天井。

    寬敞正廳在高牆環繞的院落中央,仍有良好的通透采光。

    正廳闆牆上懸挂着古人名言字幅和泸溪苗族數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工藝品。

    踏步、地面均用紅砂岩石條鋪成,木料全是杉木,反映了湘西地區傳統建築的特點。

    後庭左耳房有木扶梯通往二樓。二樓既可作貨物的倉儲,亦可居住。

    木制窗格圖案精美。

    構架及構件用料講究,工藝精湛。短梁下的斜支撐也是精細雕花。

    浦市古建築群在2019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建築群中徜徉,隐約飄來絲竹袅袅。行雲流水般的樂曲蕭瑟纏綿,帶着一絲滄桑悲凄。

    循聲覓去,進入僻靜小巷的周家大院前庭。

    透過台階上敞開的大門看去,過廳中央一位側身長者沉醉于二胡演奏之中,渾然不知外界動靜。一曲《二泉映月》從他手中、從他身心流出,在寂靜的百年老屋萦繞。

    過廳的沙發椅子、廳前天井青苔染綠的青石闆似乎也在聆聽這天籁之音。

    我肅立門前屏息靜聽,深被一串串催人淚下的音符所感動,随着低沉壓抑的平穩級進曲調而傷感;随着反復變奏、力度大幅變化的曲調而亢奮;又随着婉轉下行、節奏舒緩趨于平靜的尾聲而惆怅。

    當一切復歸寂靜,我對長者表示了贊歎,才發現他是盲人,令我敬佩不已。

    令我敬佩的還有街上木器作坊里全神貫注的工匠,一絲不苟的神情,仿佛雕琢一件藝術精品,絲毫不理會外面的喧嘩。

    浦市是享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的辰河高腔發源地。

    産生于明初的辰河高腔又稱辰河戲,因流行于沅江(俗稱“辰河”)中上遊一帶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辰河高腔現有音樂曲牌400多支,整體劇目除48本“目連戲”以外還有400多個傳統劇本,其表演原始粗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用高台(舞台演唱)、低台(木偶戲)、圍鼓堂(坐唱)三種形式演出,是湖南四大地方劇種之一。

    始建于明初的萬壽宮是辰河高腔的傳唱地,原為江西客商會館,是當年浦市十三座會館中最大的一座。現有建築是清光緒年間(1875—1908)遺存。

    整座建築古樸雄偉,内有主殿、叠檐式戲樓。

    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的“踏虎鑿花”起源于泸溪縣合水鎮踏虎村,在浦市有工作室和傳習基地。

    “踏虎鑿花”由剪紙演變而來,把刀剪改為刀刻,當地人稱做“鑿花”,多作為繡花底樣和慶典、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或供欣賞的藝術品。

    鑿花圖案源于苗族服飾刺繡。在其衣飾紋樣中,選自女服和童服的衣花最為豐富和典型。

    歷經數代發展至今,鑿花的題材不局限于衣飾紋樣,已經拓展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有花草、蟲魚、鳥獸、傩(nuó)面、休閑娛樂、喜慶活動以及城鄉建設成就等等。

    鑿花被形容為“天使般的舞蹈,神筆般的圖案”。

    每個圖案都是苗族藝人心靈手巧、聰明睿智的結晶。

    欣賞着這些藝術精品,十分欣慰2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得到傳承和發展。

    走在大街上,看着駕馭現代玩具得心應手的孩童,又有了隐隐擔憂:他們願意繼承這些慢工出細活的古老技藝嗎?

    臨别走上古城牆拱衛的沅江河畔濱河路,又見大碼頭,又見沅江。

    沅江水日夜不息奔流進洞庭湖,融匯入長江水繫,滋潤着廣袤大地。

    歷史長河傳承着文化,文化延續着歷史。

    浦市因其文化底蘊深厚、商貿繁荣而位居“湘西四大名鎮”之首(另外三個是龍山里耶鎮、花垣茶峒鎮和永順芙蓉鎮)。

    2010年浦市鎮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古鎮。

    2020年4月攝影

    5月撰文、制作

    蔡穗聲 廣東省房地産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蔡穗聲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