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記|行攝希臘· 克里特島的迷宮

观点网

2025-08-30 18:24

  • 為尋覓迷宮,我們來到克里特島首府伊拉克利翁( Heraklion)。

    蔡穗聲 朋友,您聽說過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迷宮的故事嗎?

    克里特島(Crete Island)位于愛琴海最南端,是希臘第一大島,也是愛琴海第一大島,面積8000多平方千米,約為我國海南島1/4大小,人口約70萬。

    據荷馬史詩《奧德賽》,雅典國王埃勾斯(Aegus)為償還殺害克里特島米諾斯(Minos)國王兒子的血債,送童男女各7人上島喂食迷宮中牛首人身怪物。雅典國王的兒子忒休斯(Theseus)為解救童男女與他們同行。

    米諾斯國王的女兒阿里阿德涅(Ariadne)愛上忒休斯。她偷偷将父親的利劍和一個線團交給忒休斯,吩咐他将線團一端栓在迷宮入口,然後邊走邊滾動線團。

    終于,忒休斯殺死牛首人身怪物,帶領童男女順着布下的線走出迷宮,並攜阿里阿德涅公主歸航雅典……

    為尋覓迷宮,我們來到克里特島首府伊拉克利翁( Heraklion),首先參觀考古博物館。

    昔日迷宮在伊拉克利翁以南5千米處的克諾索斯(Knossos),即今天的克諾索斯王宮遺址(公元前2000~前1450年)。

    克諾索斯王宮遺址

    青山懷抱中的王宮遺址約2.2萬平方米,原有1500間房屋,建築布局復雜,各建築之間有長廊、柱廊、樓梯、台階、暗道連接,可謂千門百戶,曲折回環。看來,迷宮之說並非妄言。

    這里是米諾斯文明(公元前2850~前1450年)發祥地。

    克諾索斯王宮遺址

    眼前一片殘垣斷壁,若幹修復的多層建築分布其中。

    王宮遺址平面簡圖

    在王宮遺址解說闆上標注

    牛角符号石雕

    走過西庭院,巨大的石雕矗立路旁。這是米諾斯人崇拜的牛角符号,通常裝飾在建築物頂端。

    王座廳

    中庭西側是王座廳。王座在壁畫環繞中,左右兩側是石凳,地上放置舉行儀式的石盆。

    王座廳壁畫里的獅鹫

    壁畫里,獅身鳥首的獅鹫昂首躺卧在植物茂盛的河堤上。它是王位守護神。

    王座廳復原圖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大階梯

    中庭東側是“大階梯”。它有四段台階寬大的階梯,走到下層是環繞天井的柱廊,柱廊後面有大浴室和小房間。

    這里是國王寝宮,采光通風良好,冬暖夏涼。

    大階梯

    大階梯

    柱廊的石柱上粗下細,十分特别。

    它早于古希臘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1千多年,簡潔古樸。

    洩水口

    走出“大階梯”,石牆上端有排放雨水的洩水口,地面有排水溝。

    整個王宮有供水陶管和排水繫統。

    學校和作坊

    “大階梯”的東北側是傳授制陶和壁畫技藝的學校。

    學校後面有手工業作坊,在這里發現了大量已加工和未完工的石器。

    宮殿風格的陶罐

    公元前1450~前13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手工業作坊生産宮殿風格的陶罐,罐身有幾何圖形和植物、海浪的圖案。

    巨陶罐

    手工業作坊北側有巨陶罐倉庫。

    巨陶罐

    攝于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巨陶罐上下端均帶耳,罐身裝飾有浮雕波浪線,刻有線形文字A。

    劇場

    王宮遺址西北角是石砌地面的廣場,其東面和北面有寬大低矮的多級台階。

    這是觀看戲劇和雜技表演的劇場,也是歡迎國王或來賓的集會場所。

    王室大道

    劇場是王室大道的東端盡頭。

    王室大道從東往西延伸,由兩排矩形石灰岩闆鋪成,兩側是夯土,有排水溝,其建造規格堪稱古代“高速公路”了。

    “公牛挑戰”壁畫的柱廊

    站在劇場回望中庭,廢墟上屹立半截柱廊,柱廊牆面是“公牛挑戰”壁畫。

    許多民族記載最早歷史的是詩歌,米諾斯人則是壁畫。這些壁畫色彩鮮豔,人物生動,服飾華麗,是宮廷生活與社會分化的寫照。

    在王宮遺址看到的壁畫都是復制品。原件收藏在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收藏了克諾索斯王宮以及克里特島上米諾斯文明遺址的文物,在希臘的重要性僅次于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百合王子”壁畫(修復)

    公元前16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真人大小的“百合王子”壁畫是王宮遺址大型壁畫的部分。“百合王子”身穿褶皺短裙,腰纏彩帶,手握百合花莖,頭戴裝飾孔雀羽毛的華麗王冠。

    他是統治者?是祭司?還是拳擊運動員?

    “百合王子”是克里特島的標志性形象。

    “巴黎女子”壁畫(修復)

    公元前1450~前13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畫中是地中海風情的濃妝女性。她朱唇黛眉,青絲如雲,如沉魚落雁般美貌,又具都市女郎的時髦。從背景看她可能是祭司。

    “藍色女士”壁畫(修復)

    公元前16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這是一幅壁畫中的部分。女士們在藍色海洋背景下穿戴奢華,黑發卷曲,頸部佩戴珠寶項鍊,舉手展示珠寶手鍊,姿态優雅,既高雅又稍顯風騷。

    米諾斯文明時期女性衣服胸部敞開,至肚臍才收束,配以鑲邊裙子。服飾花紋多為對稱幾何形。

    “捧瓶女”壁畫(修復)

    公元前1500~前14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兩位女子挺胸翹臀,上身裸露,下着花裙,佩戴臂環手環腳環,手捧精巧單耳瓶和雙耳瓶前行。不知道瓶里盛裝的是蜂蜜還是葡萄酒?

    “鬥牛舞”壁畫(修復)

    公元前1600~前14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牛背上矯健男子躍起後翻,一女子抓住牛角以降低速度,後面的女子伸展手臂迎接男子跳落地面。畫面有趣,是米諾斯人喜愛競技體育的生動表現。

    “海豚”壁畫(修復)

    公元前16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海豚”是海洋景觀壁畫的部分。大海里,兩只海豚悠然自在地暢遊在小魚之間。

    米諾斯國王擁有艦隊。也許,他希望自己到愛琴海巡航時,像海神波隆冬馳騁海面一樣,成群海豚圍繞他身邊嬉戲。

    青銅雙刃斧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青銅雙刃斧是米諾斯文明的標志物。它既是武器,又是祭祀禮器,威嚴而神聖。

    米諾斯文明已經邁進青銅器時代了。

    青銅頭盔、長劍和矛頭

    公元前1400~前13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青銅頭盔的兩側有護罩,頂部凸起可插羽毛。

    青銅大鋸片

    公元前17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青銅大型鋸片的兩端有孔,可安裝手柄供兩人拉鋸。

    石獅頭

    公元前1600~前15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克諾索斯王宮里的工藝品制作精良。

    石灰石制作的獅頭淡紅剔透,帶有椎管可流出水或酒。

    公牛頭酒器

    公元前16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公牛頭酒器是王宮衆多工藝品的佼佼者,用黑石雕刻,造型逼真,輪廓線條精準細膩,鼻尖襯有白色貝殼,用水晶制作眼睛,用紅色碧玉制作虹膜,嘴部可流出液體。

    它是否印證了希臘神話中迷宮牛首人身怪物的存在?

    “跳牛”象牙小雕像

    公元前16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令人稱奇的是“跳牛”象牙小雕像。男子的跳躍、支撐及伸展,表現了運動中人體的柔軟與力度。

    “蛇女神”雕像

    公元前1650~前15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蛇女神”是米諾斯人的崇拜對象。

    兩女神穿緊身胸衣,袒露豐滿胸部是生育旺盛的表示。腰披刺繡圍裙,下着長裙。

    一女神雙手持蛇,另一女神雙臂纏蛇。蛇象征生育與繁衍。貓科動物蹲坐頭頂,表示着女神對野生動物的統治。

    線性文字B泥版殘片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克諾索斯王宮遺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泥版殘片,上面刻有線性文字B。

    3400塊泥版殘片上記載了會計賬目、土地登記、稅收記錄、人力和财富管理、橄榄油與羊毛的生産和流通、對外貿易、戰車和武器、軍官與士兵的記錄、管理機構名稱、官員名字、祭品及祭司名字,等等,堪稱王朝檔案。

    線形文字B是音節文字,是古希臘語的早期形式,1950年代初被破譯。

    線性文字B泥版殘片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第一列:1、記錄小麥、橄榄和柏樹的收獲。2、小麥作物、野生和馴化總量的記錄、達沃遺址上的橄榄和柏樹。3、Amnisos橄榄油的年度稅收貢獻。4、記錄Amnisos的年度總貢獻和稅收總額

    第二列:男子姓名列表

    第三列:1、與塞浦路斯的芳香油交易。2、與塞浦路斯的橄榄油貿易。3、重量計量單位

    第四列:女工及其子女名單。2、經濟主管對勞動力的分配

    第五列:一件家具的記錄

    線性文字B泥版殘片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第一列:1、蜂蜜雙耳瓶。2、(泥版被移除以供研究)“戴達利翁”

    第二列:(泥版被移除以供研究)在第二個月,向宙斯和衆神獻油

    第三列:1、向衆神獻大量的油,並向“荣耀神靈”聖所提供大量橄榄油。2、16個雙耳瓶。3、波尼亞女神羊群生産的羊毛記錄

    刻有線形文字A的金戒指

    公元前1700~前1540年

    克諾索斯Arkalochori洞穴出土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金戒指上刻有線形文字A的銘文。

    線形文字A通行于公元前1800~前1450年間,是線形文字B之前的文字繫統,是意音文字,至今未破譯,只能對照線形文字B解讀個别字符。

    線形文字“葡萄酒”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葡萄酒”的線形文字。第一行是線性文字A,第二行是線性文字B。

    第一、二、三列的字形變體分别表示不同種類葡萄酒及其産品,如醋等。

    費斯托斯圓盤

    公元前17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最為神秘的是一個直徑15厘米的陶圓盤。圓盤兩面分布241個印記共45種符号,如人形、魚、鳥、昆蟲、植物等。這些印記呈螺旋分布,用短線分成61組,可能表示單詞。

    這是線形文字A嗎?至今未能破譯。

    費斯托斯圓盤的另一面

    圓盤是1908年在費斯托斯王宮遺址出土。

    彩繪陶器

    公元前1800~前1700年

    費斯托斯王宮遺址出土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費斯托斯彩繪陶器色彩豐富,風格清新别致,繪滿了棋盤、螺旋線條以及植物葉莖與花果圖案,堆塑于器壁表面的百合花生栩栩如生。

    這些大型水果盤和器皿是王室餐具,在宮廷宴會或宗教儀式上使用,顯示着王室的奢華。

    費斯托斯(Phaestus)在伊拉克利翁東南50多千米處,臨近地中海不到10千米。

    費斯托斯王宮遺址

    費斯托斯王宮遺址(公元前1900~前1450年)是米諾斯文明的重要遺址之一,面積8400平方米。

    費斯托斯東側的聖特里亞達(Agia Triada)出土了米諾斯文明時期的彩繪石棺。

    彩繪石棺

    公元前1370~前13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彩繪石棺在一個長方形墳墓中發現,這是一位統治者的終歸之處。

    石棺四個側面是人物、神獸和馬車的彩繪,花卉圖案框邊,表現着米諾斯人的來世信仰與貧富分化。

    正面是葬禮情景。右邊身穿長袍的逝者在大型墳墓前接受船模型和動物的祭品;左邊女祭司在七弦琴伴奏下接受獻酒,並把酒倒入兩柱之間的桶里。

    馬利亞(Malia)在伊利克利翁以東34千米處,是瀕臨愛琴海的港口城市。馬利亞王宮遺址(公元前1900~前1450年,7500平方米)是米諾斯文明的另一遺址。

    黃金蜜蜂垂飾

    公元前1800~前1700年

    馬利亞Chrysolakkos墓地出土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兩只黃金小蜜蜂叼着一滴蜂蜜,頭上是裝有金珠的金絲籠,兩腿夾着圓形蜂窩,兩翅膀和尾部懸挂小圓盤。身上有多圈細膩的花環。

    這是珠寶藝術的傑作。其構思奇巧、技藝高超令人歎為觀止。

    克里特島距離希臘本土130千米,東到亞洲大陸200多千米,南距非洲大陸300多千米,扼三大洲海上交通要沖。

    米諾斯人善于航海和貿易,為便利貿易開發了十進制的計數繫統。

    他們的艦隊稱霸愛琴海,其時雅典城邦也要進貢米諾斯國王。

    埃及大理石花瓶(圖左)

    費斯托斯地區卡利維亞墓地出土

    公元前1400~前130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進口的象牙和銅錠

    紮克羅斯(Zakros)王宮遺址出土

    公元前1500~前1450年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米諾斯人從埃及進口大理石器皿以及用于制作印章和珠寶的半寶石,從叙利亞-巴勒斯坦進口象牙和密封圓柱體,從小亞細亞南部進口黑曜石,從塞浦路斯進口銅錠。

    米諾斯人輸出葡萄酒、紡織品、油料、一些原材料和藝術品。

    在埃及、叙利亞和小亞細亞發現大量克里特陶器和米諾斯文明的壁畫。

    來自埃及、叙利亞和巴比倫的物品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左是埃及的獅身人面像鑲嵌,叙利亞-巴比倫的密封圓柱體,公元前1650~前1450年。

    中是埃及皇家作坊生産的大理石器皿蓋,公元前1674~前1567年。克諾索斯王宮遺址出土。

    右是花崗岩“馬澤爾”雕像(殘缺),有銘文標識:埃及中王國,公元前22~17世紀。克諾索斯王宮遺址出土。

    埃及古墓壁畫(復制品,局部)

    攝于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時期Rekh-mi-re墓中壁畫的部分,公元前1427~前1400年。

    壁畫描繪了米諾斯人帶着地毯、米諾斯風格的藝術品、雙耳瓶、公牛頭和獅子頭向埃及法老獻禮。

    該壁畫是布魯斯·懷特攝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伊拉克利翁海濱

    在公元前1627~前1600年之間錫拉(Thera,聖托里尼島)特大火山爆發,火山灰遮天蓋地,海嘯重創了米諾斯國王的艦隊和港口城市。

    希臘本土的邁錫尼人乘虛而入,勢力範圍擴大至愛琴海諸島。公元前1450年克諾索斯王宮被焚毀,延續了1千多年的米諾斯文明嗄然而止,克里特島進入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750~前1050年)時代。

    伊拉克利翁海濱

    右上方是庫勒斯古堡

    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文明迎來高光時刻,中心舞台在雅典。

    舊史觀認為,希臘文明的源頭是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

    克諾索斯王宮遺址以其龐大建築群體、廣泛使用青銅器、尤其是線形文字證明:克里特島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米諾斯文明帶着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印記,成為邁錫尼、希臘乃至歐洲文明的源頭。

    湛藍愛琴海

    希臘神話中的忒休斯殺死迷宮牛首人身怪物後,帶領童男女和阿里阿德涅公主離開克里特島返航。

    他将抵達雅典時忘了父親的囑咐:若平安返回就将黑帆換成白帆。國王埃勾斯遠遠看到歸航的黑帆,便絕望地跳海身亡。

    從此,這片海域被稱作埃勾斯海,即愛琴海(Aegean Sea)。

    愛琴海孕育了米諾斯文明與邁錫尼文明,成就了“愛琴文明”。

    伊拉克利翁海濱

    坐在愛琴海邊,靜觀波濤拍岸,任憑思緒如潮。

    愛琴文明早已覆蓋歐洲大陸,其後續的希臘文明、歐洲文明光照西方世界兩千多年。

    然而,今日歐洲大陸仍在戰争迷宮里沉淪。

    走出迷宮的線團在哪里呢?

    2025年5月攝影

    8月撰文、制作

    圖如侵權告知即撤

    蔡穗聲 廣東省房地産行業協會名譽會長 觀點新媒體專欄作者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蔡穗聲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